陕北腰鼓的风格特征

陕北腰鼓是陕西一种大型的民间舞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它有着独特的魅力,陕北腰鼓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为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陕北腰鼓的起源


陕西是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遥远的过去就有人来到陕西那片土地生息繁衍,腰鼓是陕北高原乃至陕西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我们陕北人乃至陕西人精神风貌象征和符号的来源,然而这么多的一切都与陕北古老的腰鼓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早以前,陕北高原是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在战场冲锋杀敌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同样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同时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而让腰鼓走入陕北的家家户户,据说有以下两种原因:


一是来自宗教信仰。当瘟疫大量流行,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存时,为了求生,人们就打起腰鼓,以期达到驱疫震妖的效果;二是来自生产和生活。新春佳节打腰鼓是陕北人生活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腰鼓逐渐成为陕北人的一种习惯,也是现代陕北的一种时尚。腰鼓中的能劲和牛劲等都是生活现象在内涵质态中的深刻反映和集中表现。


二、陕北腰鼓的风格及特征


腰鼓在长期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踢、打、跨、跃、跺等为主的技术体系,动作以狂、猛、狠而著称,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憨厚朴实、直爽倔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表现出高原人们粗犷豪放、刚劲激昂、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打腰鼓不分性别、年龄和文化领域,也不管在室内、室外,还是田间地头,不论人多人少都能舞动起来,而且冬天夏天、白天晚上,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表演。


陕北腰鼓的打法通常分为文鼓和武鼓,从表演形式上常分为行进鼓、广场鼓、舞台鼓三种。文鼓是以扭为主的腰鼓表现形式,重在抒情,而武鼓是以打、踢、跨、跺等为主,动作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相济,但因其动作难度大、要求高、运动量大,主要以个人表演为主。陕北腰鼓的艺术性也主要体现在武鼓之中。陕北腰鼓在动作形态上,可谓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有跑、跳、扭、转,也有蹬、闪、跺、摇,还有跨、昂、跃等,它以多样的鼓舞形式来表现舞蹈艺术,结合体操、武术动作,配合韵律,不仅让表现形式更显高难度,而且更深刻地抒发了情感。


陕北的人们经常在祝愿丰收、欢度春节的时候打起腰鼓,一个人能打,一百个人也能打,在街道上打,在院落中打,在田地上打,只要拿起腰鼓,只要心情高兴,随时随地都能打。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情,可以采用不同的打法,单人表演时刚健威武,多人打时欢快跳跃,腰鼓最大的特点是能感染身边的人,创造活跃的环境氛围,特别是双人对打的表演,不时地腾空跨跃,间或两人对视的眼神,使人忍俊不禁,在旁边围观的人身子总会不由地舞动起来。

陕北腰鼓的特色 扩展

腰鼓的特点一般可概括为:腰鼓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

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

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

击鼓转身是腰鼓表演的关键;

腰鼓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

腰鼓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

陕北腰鼓的特色 扩展

陕北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每次演出的阵容都很大,一般都有60名左右的鼓手。有时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开一两里路距离。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陕北腰鼓的特色